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時光的秘密 藏在椅子裡 (展覽日誌3)


對我來說,辦展覽最開心的事莫過於知道這是一個適合給每一個人看的展,觀眾類型越多元,我越是感到欣慰。這幾天有許多校內的教職員來,還有愛心媽媽、平常在藝文中心周圍運動的歐巴桑、甚至是退休的工友,證明了木頭是人見人愛的主題,不論是紋理、氣味或是觸摸起來的質地,都令人感到溫暖。

昨天連事務組負責修剪樹木的兩位先生都來逛展,他們在台大工作了十幾年,負責修剪台大所有的樹,對於樹有濃厚的情感,台大哪裡有什麼樹,他們都一清二楚呢!看到他們我立刻想起了日本電影《啄木鳥與雨》,這部溫馨的電影是今年台北電影節的閉幕片,講述一位中年伐木工與年輕的電影導演在森林相遇的故事。年輕導演不喜歡坐氣派的導演椅,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格,坐在上面有壓力,於是這位不僅懂樹木還擅於木作的伐木工就製作了一張木椅給他,木椅有圓而厚實的椅座,高度不高,樸實幾乎可說是笨拙的外型,讓年輕導演笑了。伐木工說:「這樣就不會不好意思坐了吧!」看到這段我心中一陣感動,原來家具不僅可以是禮物,還可以製造人內心看待自己的高度。渴望權勢、眾人目光的人喜歡坐有氣勢的椅子,想要低調、與大家平等相處的人則想要一張樸實簡單的椅子。「怎麼坐」,反映了一個人的心靈狀態。

                                                                                                  《啄木鳥與雨》劇照

上周六我們熱鬧舉行森林手心-木作家具展的第一場講座──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創辦人林東陽教授主講的「坐下的藝術─丹麥木工房教我的事。」小教堂擠滿了聽眾,聽教授分享丹麥的好設計及背後不斷支持傳統工藝的丹麥社會環境。哥本哈根家具匠師公會已有450年的歷史,其中最了不起的貢獻就是曾經連續舉辦過40(1927~1966)的展覽,參與的設計師不下 250 位,年年辦展促使木工匠師與家具設計師發展為穩固的夥伴關係,此種合作模式也成為丹麥家具產業的特色。辦展除了是提供設計師一個平台,也有教育民眾的意義,因為它體現了社會問題:教育人民明智地以優質家具佈置他們的住家。


儘管台灣不斷在講文創產業,教授認為應該從重視工藝開始,工藝是提升設計的基礎,因為那是自我們的傳統一脈傳接下來的東西。在台灣,前輩們的好手藝、工法都是值得敬佩的技藝,產業雖會被環境及時代淘汰、更新,家具卻是一直存在於不同世代的人生活之中,是一個我們能不斷再注入新意的老話題;只要我們還活著,都能不斷改善的主題。我想起曾經聽過著名設計師龍國英的演講,他認為人有責任把上一代好的東西保留或是轉換,讓老東西在新的時代仍有它的美及位置。他說:「如果我們只活在當代,那是沒有辦法走向正確的未來的,因為我們連自己的過去都不理解,真正的美是超越時間感的,因它是自我們的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連成一氣發展而來,跟著我們的需求而來。」

過於富足的生活使人貪心,太多選擇我們反而忘了珍惜。從丹麥的家具產業,我們看見人不僅看重所用之物,還珍惜時間的美。一件實木家具可以用好幾代,這是真正的環保。在工業化的社會,林東陽教授也不排斥新技術與機械的協助,「但要記得,人要使役機器,不是讓機器使役自己。」教授的話在台灣這樣強調大量生產的速食家具國家,像是一個鬧鐘,叫醒了沉睡的我們。

「我並不有錢,只是嚮往的與別人不一樣。」教授強調。教授經常穿一樣的衣服、出門也總是拎著同一個紅色帆布包,錢則都花在他認為值得收藏、使用一輩子的家具。演講的最後大家輪流試坐教授帶來的丹麥設計大師Finn Juhl(芬‧尤耳)44椅,有「骨椅」之稱的44椅線條優雅,顯現丹麥家具具有雕塑感的特色。

 這幾天許多台大資深教授也來看展,我們的結論是:台大教授的東西搬出來就可以辦一個展了。許多教授鍾愛的老櫃是自日治時代帝國大學時期便存在,用到今天。台灣還年輕,還得練習培養耐心,開始欣賞老東西。一輩子就喜歡一個人、一個物件,這是固執而浪漫的精神價值。

延伸閱讀:
尋尋覓覓 骨椅再現  http://hdg.tosaint.com/506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無名樹手作木湯匙 體驗營 (森林手心特別活動)

無名樹手作木湯匙 體驗營
藝文中心在策展過程中認識了位於南投竹山的無名樹,非常喜歡文雄與文勝推廣手作木湯匙的熱誠,聊著聊著,他們提到想在樹林裡教大家做木湯匙的計畫,我們非常的高興,立刻邀請他們到臺大來!能在森林手心木家具展的展期當中,和無名樹搭配,讓臺大師生有機會實際動手做,是我們的榮幸呢! 2010年起,「無名樹」自擁有多年歷史的德豐木業轉型為更與生活工藝、文化創意連結的品牌,其意涵在於跳脫商業與學術範疇對於樹木慣用的人為區分,重新以永續資源應用的角度,用心來面對所有的天然資源,不受限於市場的價格與需求,而是重新尋找開發林產資源的潛藏價值,他們希望以適才適用的角度來重新介紹台灣這塊土地上林木資源的美好與應用。因此,無名樹品牌精神談的是森林與人類的共生,希望將森林產物運用綠工藝概念與轉化,製作成生活中實用的器物,使得木材質地的優美與溫潤從傳統的建材中提昇出來,成為可以溫暖人心的生活用品。 我問文雄老師,為什麼想教大家做木湯匙。他說:「希望能讓大家在工作之外有一個新的方式讓自己休息。」做木湯匙雖然是工、是手上的活,卻是心靈的休息。其實開展一周以來,有許多觀眾詢問哪裡可以學木工,對於藝文中心來說是好消息,表示展覽喚起大家重新想動手做的念頭,不管你是喜歡木材,還是想為自己做些實用的小器具,我們都歡迎你。
師資:無名樹負責人 李文雄
地點:雅頌坊旁小樹林
場次:
10月6日( Sat) 08:00-12:00, 13:00-17:00 10月7日 (Sun) 08:00-12:00
材料、教學費:
臺大教職員、學生特享價:500元
校外民眾:原價1300元
報名請洽:王小姐  (02)3366-1579
展覽官網:arts.ntu.edu.tw/activity/view/sn/78

●由於此次活動以校園推廣為目標,名額有限,我們將以臺大人優先,還請見諒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文章分享:借鏡丹麥家具產業/林東陽



個人從教學崗位退下,應聘台灣家具公會任志工型顧問,這層臍帶關係,讓我關心台灣家具產業的發展一直未變,七月中藉開會名義前往印尼巴里島渡假,得與業界大老與新秀共聚一堂,此距前次吳哥窟行,倡議籌備木工實驗學校,匆匆三年已過,這三年來個人全力投入懷德居,不曾再踏出國門一步,為了想以最有效率經營模式,以期在最短期間內打造另類的台灣奇蹟,結果似乎是做到了,因為三年來新聞局、勞委會、青輔會都曾先後下鄉懷德居探究竟,甚至僑委會還製作「行銷台灣」新聞短片,向海外放送。

Hotel Noovotel Bali, 2009-07-19

懷德居沒有能力改變台灣的產業環境,但我們一直默默地實驗:以知識教育改變國人生活思維,寧靜革命每天都在行進,這是一項大工程,不可能立竿見影,但是我發現很多人確實感受到懷德居的影響力了,我們以宗教精神傳播家具知識,以苦行毅力實踐我們的夢想,難怪「梅門子弟」送給我們「木師」的雅號。

日前,偶讀家具設計丹麥經典【MOBELDESIGN DANSKE KLASSIKERE 1927-1964】序言,文中涉及廿世紀初中期丹麥的家具產業處境,如今讀來感同身受,不敢獨享,爰譯中文,就教業界君子。

丹麥家具製作的特色就是:哥本哈根的木工匠師﹝
cabinetmakers﹞與建築師﹝architects﹞,長期以來密切地通力合作,當時的建築師也多身兼家具設計師﹝furniture designers﹞的工作。

但是 
1927 年和 1966 年之間,由哥本哈根匠師協會﹝Copenhagen’s Cabinetmakers’ Guild﹞舉辦的著名家具展,並未刻意促進兩團體間的合作關係。當初開始祇是一般銷售展覽會。

日益工業化以及劣質量產家具的進口逐年增加正危及丹麥的傳統工藝。工匠們發現自己身處絕境:工廠威脅他們的生計,顧客也都不願意購買湧入市場的低廉家具。丹麥的家具製作也在退化和
墨守當時笨重乏味的拼湊風格。所有這一切都迫使工匠們渾身解數,如果他們要繼續生存下去的話。

令人印象深刻 Axelborg 大樓銀行大廳裡舉辦的首場展覽會,共有 23 家匠師工房參加,但祇有兩位匠師與家具設計師密切合作:A.J. Iversen 與 Kai Gottlob 教授以及 Otto Meyer 和 Helweg Moller.

而 
1930 年的匠師協會年展﹝Cabinetmakers’ Guild Exhibition﹞,兩位建築師:Hans Hansen  Viggo Sten Moller,展示了如何以極其簡單的家具,美觀又實用來佈置普通的兩房公寓。他們的作品引起了很大回響,這證明展覽訴求非常重要,因為它體現了社會問題:教育人民明智地以優質家具佈置他們的住家。

Type 
Hvass 成為展覽會固定的設計師,匠師協會年展首先在技術研究所﹝the Technological Institute﹞,然後在哥本哈根產業協會﹝the Industry Society of Cophenhagen﹞,1937 年起則改到目前的丹麥藝術和設計博物館﹝the Danish Museum of Art and Design﹞舉辦。這是匠師協會年展的黃金時代,而 Edvard Kindt-Larsen 為此一時期展覽的設計師。

年復一年,每位匠師與其工作室的家具設計師,在博物館都有一個聯合攤位﹝
joint stand﹞。競賽很激烈,我童年記憶:匠師們的妻子,在各自攤位招呼客人。Buxom Hermine Iversen 是我最喜歡的。這些展覽會往往充滿愉悅、活潑市集般的氣氛。

這項獨特的合作促使木工匠師與家具設計師發展為終身伙伴關係。其中特別值得注目的搭擋:
Erhard Rasmussen 與 Borge Mogensen﹝莫根森﹞;Johannes Hansen 與 Hans J. Wegner﹝韋格納﹞;A.J. Iversen 與 Ole WanscherNiels Vodder 與 Finn Juhl﹝芬尤耳﹞;Rud Rasmussen 與 Kaare Klint﹝克林特﹞;Gustav Berte lsen 與 Tove and Edward Kindt-Larsen;以及 Willy Beck 和 Einar Larsen and A. Bender Madsen

對於丹麥皇家美術學院建築所 
Kaare Klint 學生而言,與匠師合作代表絕佳的機會,可以在實踐中測試新理論。家具產業仍不情願採取行動,開發新時代家具─以新的語法結合部分木材、以創新結合傳統,以藝術結合功能,將丹麥家具設計帶到最高峰。

譯自:
Henrik Sten Moller “ MOBELDESIGN DANSKE KLASSIKERE 1927-1964 ” Copenhagen, Oct. 2005


文章連結:
http://hdg.tosaint.com/entry/5-103-%E5%80%9F%E9%8F%A1%E4%B8%B9%E9%BA%A5%E5%AE%B6%E5%85%B7%E7%94%A2%E6%A5%AD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來森林佈置一個家!

這幾天森林手心展場的舞台好busy喔!!這到底是什麼活動??


大學時期是許多人第一次離開家,展開租屋或是宿舍生活,從蒐尋合適地點到選購家具,從油漆牆壁的技巧到選對床單顏色,四年下來即是一場生活練習。

想像這是你的房間,你會怎麼安排呢?歡迎搬移、堆砌、重新組合地上的紙箱,建構你想要的形
狀,甚至是加入你自己的物件。

你的家僅是一個睡覺的地方?是適合三五好友聊一整夜的溫馨空間?還是下課後回家的遊戲場?

試試看!







遊戲規則:
1.現場堆疊、擺放物件
2.拍下你的設計,加上文字理念說明
上傳到我們的Facebook:http://0rz.tw/bpbV0
3.展覽結束後藝文中心主任將選出最棒的房間設計

得獎者將獲得實驗林的小椅凳一張!

做木工帶來一種「活著的感覺」 (展覽日誌2)


兩個人都住在台大附近,一位是看到藝文中心旁的椅子裝置好奇進來看展的家庭主婦,另一位是家族好幾代都開木材行的先生,高高瘦瘦的,兩人在再平凡不過的星期一午後,皆散步經過了藝文中心,第一次來,我希望能讓他們帶一點東西走。沒想到,反而是他們的對話帶給我啟發與心得。

靜靜欣賞了一圈後,那位家庭主婦走出展場跟我們報名椅子認養活動,並開心的說:「我也有自己作很多家具耶!」她描述自己曾得到自迪化街拆下的日治時期的建築檜木材料,重新刨、鋸,釘釘又敲敲,打造玄關椅、客廳的茶几,甚至是客廳的貴妃椅,她興致昂昂的告訴我們怎麼用小木片、木屑填補年老檜木上的小洞,讓雖是歷經時間洗禮的木頭保持品質及美觀。她非常喜歡自己親手作出一件東西的感覺,「雖然一開始也是慢慢摸索、亂試一通,但是真的,那就是一種『還活著』的感覺。」她指的是人老了,還是有能力完成一件事的那種喜悅。

在一旁的木材行先生聽到後也加入我們的話題,「是阿,如果還能不時親手、動腦作一些東西,人就不會老了。」聽到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不限學員年齡,即將退休的他開始有作木工創作的念頭。家庭主婦所說的「活著的感覺」讓我聽了以後還不斷的思考著。如果每個人都能找到一些事情、興趣讓自己的生活不同,那麼人們會為所熱衷的技能、小才藝忙碌、並且熱切地活著。

開展三天了,我從觀眾身上也看見了許多,每個人對於木頭、家具有不同的歷史記憶。對於年輕人,這是有設計感、新穎的展;對老一輩的觀眾,則是親切的回憶。「我們小時候都要幫家裡掃木屑呢!」幾位從小在木匠家庭長大的阿姨告訴我。言談舉止中顯露她們對於木材的熟悉程度以及成長經驗;也有以前在高職念木工科的70歲老翁,告訴我們想重新再繼續做木作,「當了警衛好多年,我最喜歡的還是木頭。」他說。他想趁著身體還健康,藉由木工開啟新的人生。








透過一場展覽,聽見普羅大眾心裡的願望。
木頭是大自然給的禮物,激發人對於生活的渴望。

文章分享 森林與人的對話 盧道杰助理教授演講紀實

由臺大農業陳列館、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實驗林管理處共同主辦,在林
務局的指導下,自3月28日至5月10日於農業陳列館2樓推出「臺灣的森林、林業
及林學教育展」特展。此展覽之目的在以更貼近一般大眾的方式來鼓勵大家走
進森林、瞭解森林,增加民眾對森林與森林利用的正確認識,並期望由瞭解而
能支持林業經營管理的政策及方向。尤其難得的是臺大實驗林遠從南投竹山來
佈展,其展覽方式包括有海報介紹實驗林的沿革及功能,並以實際展品及印刷
品等強調教學及研究的成果,可讓社會民眾明瞭臺大實驗林在提供臺大森林環
資系及其他各系的教學與研究上的材料與人力方面,一直是不遺餘力。

主辦單位為了讓民眾深切感受林業與林學之間的密切關係,了解森林利用的正
面意義,改變一般大眾對林木利用的錯誤或偏差認知,特於4月28日週六下午於
臺大農業陳列館3樓舉辦第3場演講,邀請到是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盧道
杰助理教授,演講題目為「森林與人的對話」。盧老師的研究領域主要在以參
與式的自然資源管理為取向,從人的面向來關心與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推
行,由聚落/部落發展及生活與基本權益著手,探索與建構自然生態與人文社會
系統的連結。涉及的研究主題涵括:社區保育、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原住民
族與自然資源管理、社區林業、環境史、保育政策、保育思維發展。

一開始盧老師問大家:「什麼是森林?看到這兩個字會想到什麼?」現場來賓
回答了許多不同答案:包括「森林有很多樹木」、「森林有很多動物」、「森
林可涵養水分」、「森林是一個生態系」..。盧教授提出幾個在森林系所談的
標準答案:「森林是林木與林地的綜合體」、「指林地及其群生竹、木之總
稱」、「在一定土地上,以某種木本植物(喬木)為主的一定植群或植物群
落」、「為多種動物與植物集合之生物群聚,以中大型喬木佔優勢,各組成份
子間有密切關係(競爭、捕食、共生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生活中依賴森林的地方很多,如木製家俱、竹製用品、紙
張、精油、染料..等。許多木製產品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文化資產及休閒產業,
要利用上述的東西就必須去開採它,所以開採技術在整個木材文化裡是非常重
要的一環。

接著盧老師再談「臺灣林木資源利用」,從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是以經濟生
產為主(植經濟樹種、伐木、製樟),1992年後禁伐天然林,保育重於開發,以
維護生態環境與發展森林遊樂為重點。早期林業經營以經濟利用與造林為主,
現階段以保育為優先,撫育及疏伐為現階段重點工作之一,我國每年木材的需
求量約700至800萬立方公尺,而臺灣木材來源約99%仰賴進口。盧老師特別介紹
了幾種具較高經濟價值的原生樹種:俗稱「軟木」的針五木(紅檜、臺灣扁柏、
臺灣肖楠、臺灣杉、香杉)及俗稱「硬木」的闊五木(臺灣櫸、烏心石、牛樟、
樟樹、臺灣檫樹)。

森林主產物包括木材與竹材兩大方面,可用於家具、建築、紙漿造紙或其他之
化學加工利用,分別介紹其用途如下:(1)木材的應用:木材圓木及製材品之利
用、木質板製造(合板、粒片板等)、木材化學加工利用、製漿造紙、纖維素衍
生物之應用(磺化纖維素可以用於人造纖維及玻璃紙,硝化纖維素用於火藥及塗
料之製造)、木材副成分之應用(精油,藥劑、塗料或膠合劑之原料);(2)竹材
的應用:竹製品,製漿造紙之原料。

森林副產物是除木竹材之森林主產物外之林產物,即非木質林產物,包括可供
食用、觀賞用或藥用等用途之產物。用途分別介紹如下:1愛玉子:桑科
(Moraceae)榕樹屬(ficus)攀緣大藤本,生於中央山脈中海拔闊葉樹林中,愛玉
子果實富含果膠質可洗出愛玉凍,為清涼解渴飲品。2竹筍:可食用者包含桂
竹、孟宗竹、麻竹、綠竹、烏腳綠竹等種類。3山葵:即哇沙米。1914年,日本
人引進山葵栽培於阿里山,原為小面積種植,因市場高需求率,廣泛吸引鄉民
投資種植,並在近十幾年取代傳統農作,成為重要的特產之一。目前,阿里山
地區以達邦、里佳村為主要栽植地區。林地在種植山葵後,使地力、水質劣
化,對整個集水區的水文環境造成的極大影響,已成為當前的討論議題。4草藥
和野菜:山蘇、過貓(過溝菜蕨)、香椿。5食(藥)用真菌:牛樟菇、松茸、靈芝
等。6精油:樟腦油、檜木精油。7無患子:無患子屬於無患子科。無患子的果
肉富含天然皂素,在沒有清潔劑的時代,是婆婆媽媽們用來洗衣、洗碗的好良
伴。現被製成環保洗碗精、洗髮精等產品。8染料:茜草(根)、胭脂樹、大青、
福木、墨水樹。

森林是臺灣最重要的陸域生態系,約占全島面積的60%,也是本島許多物種的
棲息地。因為臺灣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分佈,垂直海拔之落差大,環境及氣候差
異等因素,是造成生物多樣性高,特有種比例高之重要原因。所以,臺灣的森
林中才保有珍貴的稀有植物與保育類動物,因此造就了森林的休閒遊憩產物。
目前臺灣共有18處國家森林遊樂區,8座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是指具有國家
代表性之自然區域或人文史蹟。自1872美國設立世界上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國
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起,迄今全球已超過3,800座的國家公園。
臺灣自1961年開始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1972年制定「國家公園法」
之後,相繼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與臺江
共計8座國家公園,盧老師也一一介紹每個國家公園的資源與特色。

山林保育對平原地區的都會發展及都會人的生活生計、生活品質都有很大的影
響,維護天然林即能妥善國土保育嗎?當天然干擾超過一個限度時,劇烈改變
生態系的組成與作用,可能是無法避免的。除了宿命,另一種想法是去反省人
為干擾以降低天然干擾的衝擊。當談到國土保育、森林保育或經營管理時,我
們也常把其中的主角(原住民族)給忽略掉,我們必須思考山林政策對原住民族
的衝擊有哪些?是哪些因素切斷了原住民族與山林的臍帶?是否因國土復育政
策(封山)造成原住民族失去山林?徹底平地化?都市化?漢化?

演講結束前,盧老師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森林是什麼?」森林除了有多元
多項的功能,森林經營管理會涉及多元的法規。盧老師給了一個提示:森林是
一個自然的空間、也是社會的空間、更是政治的空間。(文:農業陳列館黃昭
連技士)


文章來源:
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Content.asp?num=1103&sn=11072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認識木材

在這次的展場入口處有設計了一個認識木材區域,提供大家認識不同木材的特徵和用途,同時也可以聞聞他們不同的味道。
現在,不僅可以在展場現場的了解,還可以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更認識這些木頭唷!

樟樹(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香樟為樟樹的別名,屬大喬木,全樹具有芳香精油,高可達50公尺,徑 316 公尺。原生於台灣平野及山區,現廣被栽植為行道樹及庭園樹。其枝葉濃密、樹形美觀,可作行道樹及防風林。木材質優,抗蟲害、耐濕,可作建材、造船、家具、箱櫃、板料、雕刻用。根、木材、枝、葉均可提煉樟腦、樟腦油,樟腦供醫藥、塑料、炸藥、防腐、殺蟲等用;樟腦油可作農藥、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台灣在日據時代台灣的樟樹多用來生產製樟腦製品(樟腦油或樟腦丸)

龍柏(Juniperus chinensis)
龍柏為園藝品種,臺灣於1901年由田代安定從日本引進栽植,亦可能有部分從大陸引種。其廣布於北半球,南半球較少,台灣全島栽培,喜歡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一般龍柏高度約在58公尺,主幹直立,側枝橫斜上,樹姿呈細尖塔形,主幹常旋轉狀似盤龍柱,是其得名「龍」之因。葉幾乎全為鱗片狀,少數為針狀葉;毬果藍綠色,肉質,略被蠟粉,熟時不開裂。適作行道樹,庭園、公園造景、家庭盆植,耐乾、耐潮、抗寒、病蟲害少,壽命長。

台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台灣杉為冰河時期之孓遺植物。生長於海拔13002600公尺,生育地與紅檜相似,與其他針葉樹混生或生長於闊葉林內,亦常形成小面積的純林。其木材屬於針葉樹二級木,邊心材及年輪明顯,木理通直,質地偏軟但耐用,散發香味、耐蟻性極強,加工易,可供建築及家具等使用,在木材市場上常稱為亞杉,為臺灣重要經濟樹種之一。
           
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

分布於臺灣中、低海拔山地,最高分布達1700公尺處叢林內或開闊地,為臺灣特有樹種。屬於大喬木,樹高可達30公尺,徑3060公分或更粗,樹皮茶褐色,粗糙,常有縱裂。牛樟木材具有芳香(似沙士味),邊材淡黃褐色,心材暗紅褐色,質略柔軟,為著名的建築、家具及雕刻工藝用材。其可用於培養牛樟芝。牛樟種子繁殖困難,林試所十數年前即開始研究其無性繁殖,目前已可量產。

臺灣肖楠(Calocedrus macrolepis)
臺灣肖楠為臺灣特有種,天然分布於3001900公尺之山地,喜好溫暖,可栽種於平地,且樹型優美,備受園藝景觀使用之喜愛。木材優良,為針葉樹一級木。其邊心材、年輪不明顯,木紋理緻密、密度中庸、富光澤,具有天然香味,耐蟻性甚強,可供建築、家具、雕刻、棺木及線香、神桌之用。臺灣肖楠產量不多,惟天然林可供採種的母樹分布少,交通不便,又有明顯的結實週期,因此種子、苗木無法隨時大量提供。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又稱福州杉,臺灣於早期移民時(約明鄭時期)引進。杉木為大陸長江以南各省最重要的造林樹種,臺灣引進栽培於全島5001800公尺之山區。
生長快,伐期短,本島低海拔之人工林多屬之。杉木在臺灣的木材市場上常稱為杉仔,材質優良,適合加工作建築、家具、門窗、農具、棺材、板材、橋樑、船舶及器具。其木材亦可作為造紙紙漿的原料。

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日治時代引進台灣的主要造林樹種,栽植於中海拔山區的伐木跡地,被期待為森林永續利用的樹種,但並未發揮伐木取材的功能,遺留下來成為中海拔山區人類伐木範圍的重要人工植被景觀。柳杉種植於台灣全島中海拔 5001800 公尺間,為中海拔最主要的造林樹種,主要分布於阿里山、溪頭、太平山、觀霧等地,極為常見。

臺灣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

臺灣扁柏與臺灣紅檜兩樹種在台灣多合稱為檜木類。扁柏生長海拔在中海拔約18002300公尺,此帶終年雲霧繚繞,俗稱雲霧帶或霧林帶。天然的臺灣檜木樹齡多超過一千年以上,多為樹幹巨大之喬木,樹形高大、直徑粗大、材質強韌、木肌緻密、木理及色澤優美、耐腐性特強、更有芳香與柔和的觸感,均為上等之建築用材、家具用材等,屬於針葉樹一級木。

臺灣紅檜(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臺灣紅檜為臺灣特有種。生長於全島中至高海拔約2002800公尺的山地,常形成大面積純林或與台灣扁柏混生。其木材屬於針葉樹一級木,細緻具有芳香、防腐、防蟲,為著名的建築、家具、器具、棺木及雕刻之一級用材。紅檜全株可提煉檜木油,具抗菌、消炎、治黴菌性疾病等效果。


臺灣紅豆杉(Taxus mairei)

臺灣紅豆杉散生於中海拔山區之針闊葉林中,喜生長於較陰溼之處,高達二十公尺以上,樹幹略扭曲,樹皮紅褐色,不規則片狀剝落。紅豆杉乃因其肉身材質顏色略成紅豆色而得名。木材的材質緻密富彈性,心材紫紅色,邊材黃色,雕刻者利用此特色刻為各式佛像,木材尚可供家具、建築、手杖、弓之用。紅豆杉的樹皮或樹葉中,發現了高含量的紫杉醇成分,常應用於醫藥用途。



參考資料:

認識植物
http://kplant.biodiv.tw/
林務局 台灣山林悠遊網http://recreation.forest.gov.tw/epaper/2011/ePaper_10032-1.html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http://e-info.org.tw/topic/plant/2004/pl04082501.htm
台大實驗林管理處
http://www.exfo.ntu.edu.tw/cht/
國立台北大學 三峽校區樹種介紹
http://120.126.133.241/energy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