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6日 星期三

時光的秘密 藏在椅子裡 (展覽日誌3)


對我來說,辦展覽最開心的事莫過於知道這是一個適合給每一個人看的展,觀眾類型越多元,我越是感到欣慰。這幾天有許多校內的教職員來,還有愛心媽媽、平常在藝文中心周圍運動的歐巴桑、甚至是退休的工友,證明了木頭是人見人愛的主題,不論是紋理、氣味或是觸摸起來的質地,都令人感到溫暖。

昨天連事務組負責修剪樹木的兩位先生都來逛展,他們在台大工作了十幾年,負責修剪台大所有的樹,對於樹有濃厚的情感,台大哪裡有什麼樹,他們都一清二楚呢!看到他們我立刻想起了日本電影《啄木鳥與雨》,這部溫馨的電影是今年台北電影節的閉幕片,講述一位中年伐木工與年輕的電影導演在森林相遇的故事。年輕導演不喜歡坐氣派的導演椅,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格,坐在上面有壓力,於是這位不僅懂樹木還擅於木作的伐木工就製作了一張木椅給他,木椅有圓而厚實的椅座,高度不高,樸實幾乎可說是笨拙的外型,讓年輕導演笑了。伐木工說:「這樣就不會不好意思坐了吧!」看到這段我心中一陣感動,原來家具不僅可以是禮物,還可以製造人內心看待自己的高度。渴望權勢、眾人目光的人喜歡坐有氣勢的椅子,想要低調、與大家平等相處的人則想要一張樸實簡單的椅子。「怎麼坐」,反映了一個人的心靈狀態。

                                                                                                  《啄木鳥與雨》劇照

上周六我們熱鬧舉行森林手心-木作家具展的第一場講座──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創辦人林東陽教授主講的「坐下的藝術─丹麥木工房教我的事。」小教堂擠滿了聽眾,聽教授分享丹麥的好設計及背後不斷支持傳統工藝的丹麥社會環境。哥本哈根家具匠師公會已有450年的歷史,其中最了不起的貢獻就是曾經連續舉辦過40(1927~1966)的展覽,參與的設計師不下 250 位,年年辦展促使木工匠師與家具設計師發展為穩固的夥伴關係,此種合作模式也成為丹麥家具產業的特色。辦展除了是提供設計師一個平台,也有教育民眾的意義,因為它體現了社會問題:教育人民明智地以優質家具佈置他們的住家。


儘管台灣不斷在講文創產業,教授認為應該從重視工藝開始,工藝是提升設計的基礎,因為那是自我們的傳統一脈傳接下來的東西。在台灣,前輩們的好手藝、工法都是值得敬佩的技藝,產業雖會被環境及時代淘汰、更新,家具卻是一直存在於不同世代的人生活之中,是一個我們能不斷再注入新意的老話題;只要我們還活著,都能不斷改善的主題。我想起曾經聽過著名設計師龍國英的演講,他認為人有責任把上一代好的東西保留或是轉換,讓老東西在新的時代仍有它的美及位置。他說:「如果我們只活在當代,那是沒有辦法走向正確的未來的,因為我們連自己的過去都不理解,真正的美是超越時間感的,因它是自我們的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連成一氣發展而來,跟著我們的需求而來。」

過於富足的生活使人貪心,太多選擇我們反而忘了珍惜。從丹麥的家具產業,我們看見人不僅看重所用之物,還珍惜時間的美。一件實木家具可以用好幾代,這是真正的環保。在工業化的社會,林東陽教授也不排斥新技術與機械的協助,「但要記得,人要使役機器,不是讓機器使役自己。」教授的話在台灣這樣強調大量生產的速食家具國家,像是一個鬧鐘,叫醒了沉睡的我們。

「我並不有錢,只是嚮往的與別人不一樣。」教授強調。教授經常穿一樣的衣服、出門也總是拎著同一個紅色帆布包,錢則都花在他認為值得收藏、使用一輩子的家具。演講的最後大家輪流試坐教授帶來的丹麥設計大師Finn Juhl(芬‧尤耳)44椅,有「骨椅」之稱的44椅線條優雅,顯現丹麥家具具有雕塑感的特色。

 這幾天許多台大資深教授也來看展,我們的結論是:台大教授的東西搬出來就可以辦一個展了。許多教授鍾愛的老櫃是自日治時代帝國大學時期便存在,用到今天。台灣還年輕,還得練習培養耐心,開始欣賞老東西。一輩子就喜歡一個人、一個物件,這是固執而浪漫的精神價值。

延伸閱讀:
尋尋覓覓 骨椅再現  http://hdg.tosaint.com/5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